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、力量之源。近年來,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委堅持黨建引領多元共治,通過強隊伍、建機制、搭平臺,不斷提升城鄉基層治理社會化、精細化、智能化水平。日前,本報記者對雙灤區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吳磊進行了專訪。
記者:基層治理離不開黨員干部這一“關鍵少數”。雙灤區是如何抓好隊伍建設的?
吳磊:在推進基層治理中,我們堅持選用管育并舉,狠抓三支隊伍建設,打造基層治理的主力軍。
首先,堅持選優配強鎮街“頂梁柱”。鎮街是基層治理的基礎和重心,鎮街干部承擔著上傳下達的重任,是暢通基層治理“最后一米”的重要力量。雙灤區堅持新時期好干部標準和重基層、憑實績導向,持續優化干部隊伍梯次結構,注重選拔熟悉鄉土民情、社情民意的“老鎮街”和具備發展潛力的“少壯派”,通過“結對+指導”“比武+交流”“承諾+問政”,全方位提升基層干部隊伍履職能力水平,將工作能力強、業務素質高的青年干部,優先選派到鎮街一線摔打磨煉,培養鍛造基層治理的后備力量。
其次,堅持培育錘煉村居“領頭雁”。村(社區)是社會的基本單元,村(社區)黨組織書記作為聯系人民群眾的“神經末梢”,是夯實基層治理根基的關鍵所在。為此,我們打好“鄉情牌”“親情牌”,用心用力用情把在外能人引回來、留下來,注重發現在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務中表現突出的優秀人才,通過“導師幫帶”、“擂臺賽”、觀摩拉練、“雙述雙評”等形式,比曬業績、查找差距,形成比學趕超、爭先進位的濃厚氛圍,并建立健全與基層黨組織書記職責與任務相匹配的激勵約束機制,將評定結果與績效工資、星級獎勵直接掛鉤,通過獎優罰劣,讓敢擔當、會干事、能干事的基層書記脫穎而出。
再次,堅持發展樹立一線“先鋒隊”。黨員是黨組織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,是激活基層治理的“微細胞”,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必須從提高質量、加強教育管理、發揮作用三個方面下功夫,讓黨員成為基層治理排頭兵,實現以黨員個體帶領全家、以黨員家庭帶動群眾的良好效果。
記者:基層治理既要靠人,也要靠制度。雙灤區怎樣構建基層治理管理機制?
吳磊:我們深化紅色領航的全域治理機制,強化“大黨建”統領,推行“鎮街為主+域內統籌+域外聚力”模式,通過區域化黨建,充分調動社會組織、企事業單位、城鄉黨員群眾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,真正使治理工作由“獨唱”變為“合唱”,激發基層新活力。同時,強化“大融合”治理,推行“黨建引領+社會組織+志愿服務”模式,有效激發志愿者參與服務熱情,并強化推進“大聯動”,堅持“以城帶鄉、城鄉共建”的原則,實施黨建對接、群眾自治對接、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對接,有效激發城鄉發展內生動力。
我們細化了網格閉環、便利群眾的治理機制,堅持把管理作為基礎,把服務作為關鍵,將網格作為基層組織的觸角,形成“鎮(街道)—村(居)—小組(樓棟)—戶(單元)”管理體系,形成“網中有格、格中有事、事中有人、人盡其責”的網格化管理局面,并以“一格多員、一員多能”為核心,建立網格長、網格員、村(居)民代表、黨員等組成的“網格議事團”,定期召開“民情懇談會”,實現代言民意、代辦事務、幫群眾反映訴求、幫群眾解決需求的“雙代雙幫”成效。
我們還實施多方聯動協調治理機制,堅持以自治為基,擴大基層事務公開內容和范圍,不斷拓寬群眾參與監督渠道,確?;鶎邮聞樟猎凇瓣柟庀隆?,小微權力關進“籠子里”。在堅持法治為本,把矛盾隱患消滅在萌芽的同時,堅持德治為先,厚植德治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教化作用,以道德力量激發基層善治活力,推動形成見賢思齊的良好社會風尚。
記者:基層治理中應該怎樣發動群眾、惠及群眾,激發基層治理活力?
吳磊:堅持重心向基層下移,聚焦基層所需所盼,搭建智慧平臺和構建治理模式,發揮群眾作用,切實提升群眾參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。我們搭建了服務智慧平臺“雙灤慧辦”,利用信息技術的扁平化、交互式、快捷性優勢,建立區、鎮街、村居三級運行體系,實現民生實事網上受理、線上監督、過程透明、一次辦成,盡可能地滿足群眾日益多樣化的需求,通過構建完備有效的服務體系,激發群眾參與智慧治理的積極性,從而提高群眾的幸福感與滿意度。
我們構建了鄉村智治平臺“數字鄉村”,將數字技術融入鄉村治理體系建設,以科技正向拉動為社會治理賦能,既為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提供科技支持,也為破解鄉村治理難題提供新的方法路徑。我們加快推進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,搭建集鄉村治理、數字產業、鄉村旅游、公共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可視平臺,通過“數字鄉村一張圖”,讓村民動態掌握鄉村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發展情況,盡享數字賦能成果。
我們還創建全新治理機制“三信”模式,既著眼于解決黨員群眾致富創業的資金需求,又激發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中的精神力量,通過聯合農村信用聯社,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(“雙基”共建)完全融入農村黨建范疇,以信用積分、黨員積分、村民積分量化黨員群眾的日常行為,通過評比定級,讓百姓享受物質鼓勵、信用獎勵、政治激勵,形成了村級黨組織核心引領力有效提升、黨員群眾共建熱情不斷增強、鄉風民風持續向好的生動局面。
本報記者 車婧